前方為嚴殿,是文武百官沐浴更衣之后祭祀之前等待休息的場所,雍正皇帝所題寫的“嘉應(yīng)觀”扁就懸掛于此殿門首,請走進欣賞。在踏入嚴殿之前,抬頭便可看到懸掛的“嘉應(yīng)觀”扁,是雍正皇帝在雍正三年嘉應(yīng)觀主體建筑落成之時雍正皇帝的御筆原件,距今以有兩百八十五年之久,“嘉”為美好祥和,喜慶祥瑞之意,“應(yīng)”為順天應(yīng)人之意,“觀”指的是道觀。表示著雍正皇帝對此地美好的祝愿以及希望。而當(dāng)您仔細看過之后,可能會發(fā)現(xiàn)雍正皇帝的字蒼勁有力,非常漂亮,但中間繁體“應(yīng)”字的寫法與我們現(xiàn)在所寫的“應(yīng)”字有些出入,繁體“應(yīng)”字正確寫法“廣”字頭下方應(yīng)為雙人旁,可仔細看雍正皇帝的“應(yīng)”,“廣”的下方只有一個立人旁,出錯了,人們都說原來過去的皇帝也有出錯的時候,但是俗話又說“名人筆下無錯字”。那雍正皇帝的這個“應(yīng)”就有了特別的解釋,大家不妨看一看,聽一聽了?!皯?yīng)”字上方為“廣”字頭,封建社會“廣”被形容為天,“廣”為天,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如果“廣”字下方是雙人旁,就好像是一個國家兩個皇帝,意味著有人要謀取奪位,這就犯了帝王的禁忌,所以作為一國之君的雍正在寫到“應(yīng)”字之時,便將它給改寫了,去掉一個立人旁,就成了一人掌管天下之意,而更為巧合的是雍正皇帝將自己的玉璽放在“應(yīng)”字的正上方,更代表雍正皇帝皇權(quán)至高無上,必管天下之人的權(quán)勢。由此而見,封建帝王心思的慎密。更為獨特的是匾額的外觀全部木質(zhì)鏤空雕刻而成,弱栩栩如生的七條龍纏繞在匾額周邊,象征代表著七龍治水黃河安瀾之意,也取齊心協(xié)力治理黃河之意。
欣賞匾額之后請走進殿堂,這里是后期制作的黃河沙盤圖,殿堂原有的作用是文武百官等待休息之處,暫時沒有恢復(fù)原有的設(shè)施,現(xiàn)在就請大家一同看一看黃河的流域概況。從沙盤上大家看到藍色的河流代表黃河,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自古以來都被人們尊稱為“母親河”,但同樣老百姓也稱黃河為害河,因為黃河經(jīng)常泛濫決口,民不聊生,百姓怨聲載道,所以黃河既哺育了華夏兒女,又使百姓居無定所,而黃河也一度成為歷代帝王的一大隱患。武陟這塊地方是自古以來在黃河決口史上決口次數(shù)最多的地方,曾經(jīng)在康熙六十一年到雍正元年三年之內(nèi)決了四次口,武陟便成為黃河的第一險工地段,被人們稱為“豆腐腰”,為確保黃河安瀾,康熙皇帝就委派四阿哥親臨武陟在此督辦河工,整整治了三年,黃河安瀾,不再決口,而雍正皇帝正是為了紀念自己曾經(jīng)于武陟治理過黃河,也為了紀念歷代的治河功臣,雍正皇帝就在黃河的險工地段修建了嘉應(yīng)觀,并將皇冠放在此地,鎮(zhèn)守黃河安瀾,自雍正皇帝修建嘉應(yīng)觀到現(xiàn)在的288年間黃河從未在武陟決口,才造就了我們今天所說的“萬里黃河第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