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河
故
宮
水上故宮 大 河 之中
嘉應觀是“大河之中”的地理標志
也是文化標志
黃河故宮
俗話說“大水沖了龍王廟”,龍王廟怎么如此不堪,輕易就被大水給沖了呢?
這里面有一個規(guī)律,龍王廟多建在水患頻發(fā)之地,古人期許龍王鎮(zhèn)水,以絕水患。結果往往因地段位置原因,十有九淹,存留很少。但有一座被譽為“黃河故宮”的龍王總廟,自建成后屹立在黃河之畔歷經(jīng)數(shù)次地震、洪流沖擊至今風雨300年無患。
黃河故宮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首倡“三河”地區(qū)為“天下之中”的觀念?!疤迫硕己訓|,殷人都河內(nèi),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司馬遷所謂的三河地區(qū),約略相當于今天晉南、豫西、豫中、豫北等廣大地區(qū)。在中國傳統(tǒng)“中”文化觀念里,以嵩山為五岳之中形成“天地之中;以三河都城黃河聯(lián)動形成了“天下之中”。五岳方位形成“地中”觀念,有了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三河都城形成“河中”觀念,但誰又能代表這“河中”的天下之中呢?
天下之中緣河而定,黃河居其中,堪稱大河之中。嘉應觀居大河中中之中。這既是地理標志也是文化標志。
黃河故宮
康熙60年到雍正元年黃河在被稱為“豆腐腰”的鄭州邙山對岸武陟縣境內(nèi)三年五次決口。黃河改道,北侵天津威逼北京,舉國震驚。雍正臨危受命統(tǒng)領治水。在此建“嘉應觀”道署衙門。其為何將大清的“黃委會”建在這豆腐腰的河堤之畔?嘉應觀御碑亭上書一聯(lián):“河漲河落維系皇冠頂戴,民心泰否關乎大清江山”和鐵心銅面的雍正親筆的御碑給出了答案。
黃河故宮
這座仿北京故宮的南北中軸布局東西分廂結構的治黃署理建筑,代表著雍正把江山皇冠擱在了黃河堤壩之上的治水決心?!八瞎蕦m”承載著大清的千里江山,也承載著華夏歷朝歷代的興衰存亡。
武陟嘉應觀地處黃河中下游分界區(qū),大河出山懸流之始端,這是地理坐標。
黃河故宮
黃河性猛不遜,順時昌盛,孽時災禍。北奪海河、南侵淮河、大患成禍,大治歸統(tǒng)。黃河牽引著國家的分裂和統(tǒng)一。天下治亂興衰根在中原,國家分裂則黃河失治,國家統(tǒng)一則黃河賓服。
黃河的文化意義在于離開民族凝聚舉國之力,無法統(tǒng)籌管控橫跨九省,東奔入海的黃河??梢哉f黃河是民族團結、國泰民安的一個坐標。嘉應觀可以說就是這個坐標的文化標志。
-END-
獲取更多資訊
掃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