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筑從釘船幫到詹店的大壩,與下游黃河大堤銜接,是牛鈕和齊蘇勒提出來的。因趙世顯、楊宗儀、陳鵬年的反對,康熙將此事擱置起來。陳鵬年在馬營堵口中吃盡了苦頭,認識到?jīng)]有一條大壩,逼黃沁河水南遷是不行的。他在臨死之前的奏折上也贊同了牛鈕的觀點。
趙世顯罷了官,陳鵬年認了錯,雍正皇帝胤禎決心筑壩,根治沁河口這段黃河防汛的“豆腐腰”,解除對北方特別是對京畿的危脅。他登基后,立即任命一貫支持牛鈕治河方案的齊蘇勒為河道總督,嵇曾筠為河道副總督,專職負責(zé)黃河北岸修防事務(wù),將反對修壩的楊宗儀調(diào)離河南,任命石文焯為河南巡撫,令他們齊心協(xié)力,會同牛鈕修筑大壩。 雍正元年秋汛,大壩剛剛修成,黃河、沁河一起漲水。如果此時大壩決開,那就不僅證明楊、陳的論點是正確的,而且北方民眾將再次遭殃。牛鈕、嵇曾筠率民工日夜守護大壩,加高加固。汛后水退,奇跡出現(xiàn)了:南岸河道主流攻沙,河床涮深了,大壩背水,泥沙淤積,成了高灘。大壩由臨水險工從此變成了灘壩。此后二百七十年黃河未在此處決口。今天的大壩,因河床逐年增高不斷加厚加高,已成固若金湯的黃河堤的一段, 雍正二年四月,皇帝胤禎親書“御壩”二字由新增黃河同知孔殛勒石立碑。此碑現(xiàn)存御壩村南,書法渾雄剛勁,盤龍碑頭擊若響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