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下午,由省文旅廳副巡視員閆敬彩帶領的調研組蒞臨嘉應觀調研黃河文化工作,縣領導申琳、邢明等人陪同調研。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武陟篇章,延續(xù)歷史文脈,擦亮黃河文化的嘉應觀名片。
嘉應觀黃河水利風景區(qū)是大美黃河留給后人的一處伊甸樂土,更是代表了中華民族與黃河母親共處共生的精神境界,從先秦到解放前的兩千五百多年,人們說她是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很久很久前,我們是大禹歷經十年堅辛,平治水土,我們從她的懷抱中得到了肥沃的土地與文明的種子,后來,我們是西漢的賈讓,東漢的王景,面對每七年就要決溢一次的局面,我們滯洪改河,筑渠分流,繕完故堤,她終于安詳的沉睡了八百年,到了宋代,肆虐的洪水使得民不聊生,這時,我們是范仲淹,是郭守敬,我們是修范公堤,筑京杭大運河,盡管如此,在進入明朝后的276年間,人們所經歷的自然災害中,一半又都與她有關,我們化作潘季馴,束水攻沙,畫下了《河防一覽圖》,再到后來,我們是康熙,是康熙的哥哥牛鈕,是雍正,也是嘉應觀里的蛟龍碑,在蛟龍碑文上,雍正記述著對黃河的深切情感,“河漲河落維系皇冠頂戴,民心泰否關乎大清江山”這座如同皇冠頂戴的御碑亭,將兩位清朝統(tǒng)治者的命運與黃河徹底維系在了一起,傾注了幾代帝王的重視,在他們心里,守得住黃河安寧,才擔得起這份頂戴江山。
1949年,中國迎來了全新的時代,這時的我們,是新中國首任水利部部長傅作義,是水利專家王化云、黃萬里,更是嘉應觀里的黃河指揮部,一句“要把黃河的事辦好”的殷切囑托。黃河岸邊一串串腳印,昏暗臺燈下的一張張藍圖,最終化作了新中國第一個大型引黃自流灌溉工程——人民勝利渠,也為古老的黃河帶來一顆年輕的心臟,小浪底水利樞紐,自此我們的母親河連續(xù)十九年從未斷流,九億畝耕地靠她灌溉滋養(yǎng),四億多人口在她的庇佑下安居樂業(yè),無數人的心血與決心讓不羈的黃河實現了七十年伏秋大汛的歲歲安瀾。
黃河寧天下平,一部五千年的治黃史,寫滿了華夏兒女的奮斗與榮光,我們也終將與我們這位母親一起共寫下這份海晏河清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