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人以有馬之貞、白英等水利名家自豪,尤其白英老人,只知報國為民,不求官職的高尚品德,格外為老百姓所敬仰。魯西沿運河一帶的地區(qū)的許多老者,都能繪聲繪色地講述有關(guān)白英為水利事業(yè)鞠躬盡瘁的軼事。白英字節(jié)之,是公元1363年一1419年時期的布衣學(xué)者。他祖籍山西的洪洞,元王朝定鼎時,隨父母遷來墳上,家住汶上曇彩山下的白家店村,北距汶河不過五里,著名的七十二泉離他只五、六里的軍屯山下。他向往山林水泉,以耕稼為本,曾設(shè)塾蒙童。他敏悟勤學(xué),腳懷大志,博學(xué)多智,精于水利、地理。
白英從治水航運的道理說起,一直講到當(dāng)?shù)氐牡乩頎顩r,宋禮越聽越舒展,當(dāng)老人言及:“借水行舟,引汶濟運,挖諸泉、修水柜”,解決水源之難,以及在南旺水脊修分水工程解決分水之難時,宋札擊掌而起,喜極而日:“治運有救矣”。當(dāng)即請白英同赴工地,全面興起開新河、筑水利樞紐和增添水源的工程。他治水開河的精髓在于:挖新河—筑河壩—高分水—開泉群。凡劃新河路,選具體壩址,引泉群方位,全要躬親奉事。
白英的“引墳濟運”是重開會通河的關(guān)鍵工程,會通河的通航又使整條京杭大運河進(jìn)入漕運的最盛時期。使得南北清運唯大運河是用,使海運、陸運相形見拙。那時萬格糧船連帆北上,歲運四百萬石取道于此。警西一帶,以南旺樞紐工程為軸心,形成“河河相通,菜渠相連,湖湖相依,泉泉相映,浩浩蕩蕩的一派水系,”樞紐兩側(cè)“良田葉陌,相灌益彰,民安業(yè)樂,五谷豐登“……,三湖連海,碧波蕩像,魚躍蝦歡,菱藕吐香,舟浮蘆映,船歌悠揚。”變古澤國為江南水鄉(xiāng)。白英老人只活了五十六年,過分的勞累使他嘔血數(shù)斗,而過早地離開他籌劃十多個年頭的工地,但他忱國為民的夙愿,終于得到一展。在他臨終彌留之際,仍為自己不能更好酬運一生抱負(fù)而抱憾。他要人們把他埋葬在彩山之陽,仍能“視汶水,看戴壩,望三湖”。